另辟蹊径突围新能源赛道,宁波“再造一个汽车产业”
2023-06-20 05:54:16 来源: 评论:0 点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跟着外资传统车企学习,到从供应商变成合资方,拥有了与国际大牌平起平坐的竞争力,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603178.SH,下称“圣龙股份”)经过了20多年的稳步上升后,在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席卷中来到了三岔路口。
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这家汽车动力系统泵类产品的单项冠军企业,正在行业的变革大潮中经历并不轻松的阵痛期。
作为公司的新生代掌门人,圣龙股份董事罗力成已经想清楚了——必须往新能源汽车的方向走。
一方面,原有的泵类产品沿用、优化,“有些在插电混动的产品里还是可以继续用的,但要做设计优化、技术提升”;另一方面,现有的产品机型全面电气化升级,“比如把原来的机械泵变成电机驱动的泵,升级整个电机的热管理系统。还有自动变速箱的零部件,也可以通过更新应用到新能源汽车的减速箱里”;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并购引入技术团队,向全新的智能驾驶进行扩张。
罗力成告诉第一财经,目前汽车零部件相关的订单已经有25%提供给了新能源汽车,三年后也就是2025年,他们计划这个比例可以提高到50%,“现实的转型节奏比国家的计划还要快,我们的业务策略也是这样,传统汽车的项目尽量不投、不接”。
企业的转型个案,是宁波整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的缩影,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演进的样本。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宁波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当地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宁波市811家整车及零部件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44.5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5.8%,占整个浙江省汽车产值的一半左右(46.7%)。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统计,宁波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在长三角头部城市中规模及利润均排名第一,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作为“单项冠军之城”,宁波不仅是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最多的城市,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更是占全国的15.67%。冠军产品以各类模具、紧固件和汽车总成为主。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颠覆燃油车的时代,传统优势产业如何继续保持?
今年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作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国制造支柱之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正在从传统向新能源加速转变。“先进制造第六城”宁波也试图在传统产业“大有可为”的考场上,交出自己的答卷。
再造一个宁波汽车产业
今年5月25日,宁波揭牌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会,同时召开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动员部署会。在现场,《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下称《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并确立了“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至70万辆以上,占全市汽车产量比重5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这是继去年提出要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后,宁波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新能源化是大势所趋、未来所向。”宁波市委主要负责人在上述部署会上表示,宁波将立足产业基础、抢抓机遇风口,加快在新能源领域发力突破、增创优势,以“再造一个宁波汽车产业”的雄心壮志,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能源化撬动产业全面升级。
宁波市经信局汽车装备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近年来支撑宁波工业增长的领域主要是汽车产业。在投资项目上,他们也越来越多地转向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配套政策的落地,宁波汽车及零部件朝新能源方向的转型将会进一步加速。
喊出“再造一个宁波汽车产业”雄心的宁波,是有对标也有基础的。
宁波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不仅占据了浙江省的半壁江山,而且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数据,宁波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上海,超过深圳、北京,共24家。上市企业的总营业收入、净利润排在全国第三。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长三角头部城市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产业链匹配后还发现,宁波在汽车零配件领域占比最高,与其他城市相比产业集中度更有优势。其次,三电系统占比仅次于苏州,发展势头良好。
宁波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宁波市汽车产业关联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规上企业突破1210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逾300家;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上市企业36家。均胜安全、敏实、拓普、均胜普瑞4家企业跻身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全国仅10家)。151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为奔驰、宝马、通用、丰田、大众、特斯拉等国际主流整车厂一级配套,产品涵盖汽车各零部件。
“汽车产业链有一个很清晰的特点,那就是整个行业完全是由整车带动的。”上述宁波市经信局汽车装备处负责人表示,宁波最开始之所以能形成零部件产业的高度集聚,一个重要原因是靠近整车厂集中的上海,“车企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一般都会对供应半径有要求”,而宁波不仅有区位和港口优势,还是“模具之都”,本身就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也因此有了快速集聚的动力。
在大浪中努力调头
然而,拥有雄厚的传统汽车及零部件基础,在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并不意味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反,打破旧有的模式重新找到立足和上升的路径,有时候比“无中生有”更具有挑战。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除了对生产汽车通用件的企业影响不大外,不可避免地给此前那些专注于为传统车厂提供零部件的企业带来了冲击,也让整个产业经历了阵痛。
以油泵龙头圣龙股份为例,2019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2.2亿元,同比下滑6.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亿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基本每股收益为-1.04元,上年同期为0.19元。
经过调整和布局,圣龙股份2020年的净利润均扭亏为盈,并在20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但盈利依然为正,达到0.89亿元。2023年一季度,圣龙股份实现营收3.2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3.8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5.92%。
圣龙股份表示,公司业绩下降主要是由于2022年受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芯片结构性短缺、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等国内外市场环境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承受一定的压力。不过在此背景下,公司坚持研发创新和客户拓展为主,以市场为导向,在传统业务稳固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业务也继续突破推进。
船小好调头,船大抵风浪。对于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7%的宁波来说,一家家对市场敏感的民企在行业变革和全球经济的波动中展现出了灵活性和主动性。而具有极高集中度的宁波汽车产业,则在领跑者的创新带动下,显现出了韧性。
“宁波有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规上企业就有将近600家,在8~10年前,它们都是供应给传统燃油车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到来,这些企业的敏感性非常大。”宁波智能制造协会会长郭志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宁波是单项冠军之城,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83家,国际级专精特新企业283家,“不仅务实也很精致,而且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愿意投入研发,也愿意冒一定的风险”。
从宁波传统汽车及零配件近年来的转型来看,根据宁波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2月底,宁波全市规上汽车制造业企业856家(按集群统计口径1216家),从排摸的983家企业来看,给新能源汽车企业配套(含专供新能源和通用零部件)的企业有636家(占比64.7%),其中,专供新能源汽车的有112家(占全部的11.4%);与此同时,专供传统燃油汽车的有347家,占比35.3%。
除了受到新能源汽车龙头特斯拉带动的宁波企业,吉利旗下的纯电高端车型极氪整车厂的落地,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零部件企业的转型发展。
极氪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极氪在宁波的智慧工厂设计年产能达30万辆,在2023年的交付目标是14万台。截至今年5月,极氪品牌已累计交付近11万台。
在整车厂的带动下,宁波重点零部件企业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官方数据,宁波市年产值十亿以上的重点零部件企业41家,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82.5亿元,占规上汽车制造业总产值的38.3%,产值同比增长30.4%,70%企业实现正增长。
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程中,“智能化”是另一个主攻方向,也是产业链创新的动力所在。
2016年,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花落宁波。紧接着,宁波成立了全国首个智能制造协会——宁波智能制造协会,通过生态合作为像汽车制造这样的传统优势行业注入智能化转型的动力。
宁波智能制造协会秘书长华旭告诉第一财经,协会由智能制造应用型头部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组成,其中汽车零部件相关的企业产值占到了协会会员的一半,而应用型企业占到了70%~80%。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统计,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分别统计宁波汽车零部件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简介的词频可以看到,宁波近五年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突破正在从车灯、安全带等基础软装向智能化、新能源化的方向倾斜。
挑战仍然严峻
不过,要想抓住新能源汽车的机遇“再造一个宁波汽车产业”,挑战仍然是严峻的。
对比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合肥那些已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狂飙”的城市,看起来不温不火的宁波要在白热化的竞争中突围,并非易事。
从整体产业结构而言,宁波市委主要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这样总结当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从前一段阶段的发展来看,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整车产能规模偏小、新能源化转型偏慢、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存短板。”
宁波市经信局在一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也总结道,目前宁波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即新能源汽车占比仍不高。
2022年,宁波全市新能源车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重为18.6%,低于全国(26.1%)、全省(37.2%)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宁波新能源汽车主要依托吉利的极氪,而极氪001、极氪009等新产品产能尚处于市场份额快速提升阶段,规模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其次,在宁波市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驱动下,吉利等企业计划改造原有产线,并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新项目,但仍处于项目前期,尚未实现产量贡献。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统计,宁波的新能源转型率为33.33%,低于深圳、无锡、杭州、常州、东莞、上海、苏州和北京。新能源转型率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数量占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数量的比例。
对比全国其他城市,宁波在新能源整车制造上无缘造车“新势力”,仅靠“吉利系”一家独大也在当下显得有些薄弱。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00.3万辆,较前年增幅近90%;宁波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13.16万辆,占浙江总产量的22.4%,占全国的1.88%。
宁波市经信局的上述“自检”报告还称,宁波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链主”企业。在动力电池环节,缺少电芯生产企业及隔膜生产企业,威睿电动生产的电池包也主要应用于“吉利系”企业;在电机和电控环节,菲仕电机还需进一步做强,在高集成机电耦合装置的核心零部件可靠性方面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电控的核心关键零部件IGBT也高度依赖进口,距离形成“链主”企业有一定距离;在感知、决策、通信等层面存在短板。此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局面尚未建立。
最后,汽车企业经营压力仍然较大。2022年上半年,疫情多点散发对宁波市汽车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当地主要车企利润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加之原材料价格总体处于高位,动力电池成本高涨,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随着下半年供应链恢复,企业盈利水平有所缓解,但企业整体经营压力仍然较大。2022年1~12月,宁波市汽车制造业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1%,营业成本同比上升15.4%,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8.4%。
对应前述70%重点企业实现正增长的,是仍有30%的重点企业处于负增长区间,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也在默默承受着来自行业竞争和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压力。
另辟蹊径突围
在充分了解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特点和自身产业优劣势的基础上,宁波市直面挑战为自己制定了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出台配套举措。
《若干意见》明确,要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强整车龙头企业、关键部件企业以及智能网联核心技术项目的招引,对于重点引进的企业和项目给予“综合扶持政策”,包括综合赋予投资奖补、要素保障、产业基金配套、融资解决方案等。同时,还要拿出真金白银去培育产业发展梯级标杆,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做强补齐,推动产业转型提升,扩大多元场景推广应用,提升后市场服务能力,加快产业发展生态构建。
“我们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于汽车零部件。”上述宁波市经信局汽车装备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一是轻量化的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轻量化,以增加续航能力,而宁波从模具到压铸机,再到零部件乃至主机厂,工业体系都相当完备”;二是智能化的零部件,以均胜、拓普集团为代表,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制造领域领跑。
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秘书长汪虹的看法也类似。他认为,与其“你有我也要有”不如“另辟蹊径”。在补短板的同时,宁波应该着重聚焦“轻量化”这一细分赛道,走出一条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之城发展路径。
轻量化即在保证车子的质量和性能的情况下,从结构优化设计、轻质材料应用、先进成型工艺等方面入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整体减重减压,使车子更轻、跑得更快更远。
宁波在“轻量化”的底子是厚实的。据官方统计,宁波全市近5000家汽车相关产业的企业当中,就有2000多家企业涉及轻量化产品,并在加工装备、模具、原材料等相关领域均有行业龙头,轻量化产业规模及集聚度堪称全球第一。
用汪虹的话来说,仅是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家整车品牌,在宁波采购的轻量化产业链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有上百家,轻量化就是宁波一块现成的“长板”。随着汽车逐渐走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趋势将会进一步显现。
在《发展规划》和《若干意见》中,轻量化和智能化也是被多次提及的重点。
在《发展规划》中,宁波把汽车轻量化列入了重点巩固的优势领域。在鼓励关键零部件强链补链上,《若干意见》明确,要巩固正负极材料、热管理系统、结构轻量化发展优势,补齐电芯短板,推进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关键产品的核心材料、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条。在支持零部件企业新能源化转型提升上,《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实施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工程,推进零部件产品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生产经营向数智化提升。
在加强智能网联核心技术项目招引上,《若干意见》提出,围绕车载雷达、机器对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实现强链补链并量产的企业,按综合评定给予50万元、100万元分档奖励。开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优先支持整零企业同步设计、协同创新、配套应用,对重点研发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等。
未来“大有可为”
宁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算不上有先天优势,但国研东海分院执行副院长管如镜认为,宁波的机会仍然非常大。
“在传统能源汽车时代,宁波零部件企业就是巨头们多年的好伙伴。”他提出,这些年,不少宁波零部件企业,包括均胜、拓普、圣龙、华翔等,已经与整车品牌一同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布局,一旦这些品牌开始推出更多新能源车型,宁波零部件企业也会一同迎来新的爆发。
在郭志明看来,宁波在过去数十年的产业基础打得好,再加上民营企业家的敏感性,宁波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势,从大趋势来说是可以保持的。对于周期较长的汽车行业来说,今天的事,肯定是3~5年前就做好决策了。而宁波现在做的事,就是3~5年前就开始筹备、占尽了天时地利的积极调整,“5年前,新能源汽车才不到1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2018年107万辆、2017年79万辆),现在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政府出手比较合适了”。
郭志明认为,创新是企业的使命,但行业的重大发展,需要用智能制造技术来提升,也需要政府在适当的产业发展引导中,给予资金及产业链融合的举措。当地企业、机构与高校的主动创新,以及政府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构成了宁波市的经济韧性。而一头扶持规上企业,一头鼓励“独角兽”创新企业,应是宁波市政府工作的特色。
当地正在积极培育“独角兽”及其后备军。在《2023全球独角兽榜》上,落地宁波的极氪跃居全球“独角兽”30强,刷新了宁波的历史纪录。在“独角兽”梯队中,宁波还拥有泰睿思微电子、数益工联、蓝卓科技、小灵狗出行等估值超10亿元的后备军。
其中的数益工联,作为新锐的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工厂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传统汽车制造的数智化落地提供着技术与创新支持。
“宁波的制造业一点都不传统。”数益工联创始人宿文告诉第一财经,宁波的供应链中端居多,沉淀能力和定力很强,数字化也属于国内最早去尝试的。根据今年的业务时间表,公司三分之一的业务在宁波,其中近一半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绝对量在以2~3倍的速度增长。
宿文提出,生产制造智能化的三个标准,一是质量,二是交付周期,三是运营成本,通过数字化可以通过数据搭建,把报废率降下来,提高合规性和交付能力,同时通过数字化实现的数据信息透明,还能看到并弥补大量的管理漏洞,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
截至2022年底,宁波市汽车领域共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0家。其中吉利全球研发中心总部集聚研发人员1.3万人,拥有目前国内领先的整车试验中心。2022年,汽车产业集群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42.6亿元,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3.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0.9个百分点。
除了创新,在全球汽车结构重塑和局势复杂多变的时期,较早进行了国际化布局的宁波企业还在带着产业链一同“走出去”,一方面为了规避贸易摩擦的风险,一方面也为了突破技术“天花板”,提升管理和标准,进一步增强全球化的竞争力。
宁波均普智能(688306.SH)总经理解时来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他们已经为中国本土锂电巨头的多家海外工厂提供了锂电池设备及相关服务。2022年5月及9月,均普智能分别为中国本土锂电巨头在德国和比利时顺利交付电池模组相关设备,助力高质量锂电产品上车沃尔沃等终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实现客户锂电产品在欧洲落地量产。
“很多中小企业来向我们了解在美国建厂的经验。”罗力成提醒称,如果没有全球化布局的规划和理念,而是被客户或市场倒逼着“走出去”,压力还是很大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保险补贴8000元,“鲶鱼”特斯拉变相降价清库存?
下一篇:从TVB带货到梅西开播 淘宝直播“6·18”集火内容化